if (is_home()){ $description = "关注国内移动互联网最新的手机应用及发展,专注于有深度的独家原创产品评测及热门事件评论,涉及移动社区和移动生活搜索,包括即时通讯和手机信息安全以及手机浏览器和手机邮件客户端,手机输入法和移动云计算等多种实用和前景型应用及领域。"; $keywords = "Mobile2.0,mobile20,移动互联网应用,移动互联网,移动应用,手机软件,手机应用评测,手机游戏,移动互联网资讯,软件新闻"; } ?>
上周,优视科技终于发布了Windows Phone 7(以下简称WP7)版本的UC浏览器。在这个平台上,UC的速度明显落后于百度和腾讯不少,后两者在两月前均已发布各自的浏览器。不过遗憾的是,百度和腾讯出品的浏览器,只是在IE9移动版的基础上加了个壳,不免令人失望。本以为UC不会作出如此坑爹之事,不想它还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玩意儿。
海豚浏览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手机浏览器,在海外Android市场中用户群达千万级。简言之,海豚是一个基于手机自带浏览器补强型浏览器产品,同时加入一些体验增强型功能,为用户提供一个个性化更强、体验更佳的浏览器。同类型产品包括天天浏览器、QQ浏览器For iPhone、360 Browser(非奇虎出品)、Mercury等。 近日,Mobile 2.0拿到其即将在近日推出的iPhone版海豚浏览器,其功力到底如何?且看我们带来的首测。 大胆交互是亮点 iPhone版海豚浏览器的主界面将惯用的标签栏摒弃直接换作常用工具栏,内容区采用两屏设计,分别承载快速访问、海豚看看两个页面作为内容获取的第一入口。而传统的功能菜单和书签栏则分置屏幕左右两侧,采用位于屏幕左右的快速点触区滑屏调出,整体体验一致。 在内容页的处理上,涵盖普通、全屏两种视图,底部工具栏除了常用的前进、后退、书签、多窗口切换,还融入了手势操作,堪比传统快捷键。在页面操作功能中,可进行页内搜索、创建手势等操作,架构相对清晰。 多标签浏览时,界面右上角的新建标签功能区域的可触控性很强,UI设计上留有很大空间,易操作。而处于网址框左边的分享至新浪微博的功能则可以将当前网页内容快速分享至微博,但能否在分享的同时,默认填充部分文字内容呢,否则所有的分享至微博的操作均是光秃秃的一条链接,用户真的很懒的。 海豚看看特色入口 在海豚浏览器的iPhone版主界面中,有一屏名为“海豚看看”的页面。海豚看看是其特色功能,提供了微博、体育、博客、报刊、新闻、科技、财经等多种类别本土内容源的定制化浏览(目前内容源并不多)。 在海豚看看入口处,用户最多可设置8个不同的内容源,并以最新内容的缩略图形式展现。进入每个内容源的条目汇总页,每屏幕的内容区可显示3.5个条目,单个条目的简述内容包括标题、摘要、缩略图(如果文章中有配图)三种信息。新浪微博的浏览页则提供了用户ID、头像、发表时间、图片、文本内容等信息,但具体展现效果还有待增强,部分微博条目偶尔会出现错乱现象。 另外,在每个内容源的最终内容页,用户可使用左右划屏的交互方式切换前、后内容详情页。但是,用户是否可接受此操控方式带来的不可预知的新闻内容?假如采用右滑屏幕返回条目汇总页,使用左滑进入下一条目的形式补足允许用户右滑带来的期待左滑感,是否体验更佳? UI细节稳定性需加强 海豚浏览器在整体的交互设计中与iOS还是相对一致的,但是在UI设计上的细节,则有待加强。 在界面底部工具栏中,各功能键的“可用、不可用”两种状态的对比颜色的区隔并不十分明显,只是采用两种灰度不同的灰色,视觉对比性差。此外,“海豚看看”的内容详情页底部的工具栏图标,“显示/隐藏页面标签”功能图标以长方形代替梯形的页面标签项,隐喻并不明显。 在稳定性测试中发现,海豚浏览器iPhone版并没有限制多标签浏览数量,有待优化。在多网页浏览时发现,如果同时在后台打开多个页面,并不能同时加载内容,只有当你二次进入该标签时才开始加载网页,体验并不佳。 口碑型产品 浏览器是中国特有的商业形态,无论是360、搜狗,还是UC、QQ,国人深谙其精髓。无论如何,海豚浏览器如若前两年活在中国浏览器市场,一无口碑、二无渠道、三无背景,必然死翘。 幸运的是,海豚在国外市场活下来了,还过的不错。与UC、Opera等传统C/S架构浏览器主打省流量不同的是,海豚等浏览器多是主打体验牌,定位高端人群。而在终端和网络环境都优于国内的海外市场,海豚浏览器俨然已经赢得了包括媒体、从业者等高端意见领袖们的认同,口碑传播势不可抵。 优秀的产品体验+正确的市场策略+Android残缺的高端浏览体验,这是海豚浏览器在海外市场获得口碑认可的最大原因。现如今,海豚决心转战国内市场,扩展iOS平台,能否再现在海外Android平台上的传奇故事? 我一直非常认同一句话:技术服务于艺术,艺术服务于体验,体验服务于用户。不过,仍需提醒海豚的是,在中国,除了在高端人群中做好体验和口碑,普通大众用户的核心需求也不容忽视,口碑不代表全面。 在中国,渠道为王。 海豚浏览器iPhone版,值得一试,期待其正式发布,创造新的传奇故事,Mobile 2.0也会持续对其进行关注报道。
百度一直在秘密研发的百度浏览器预览版截图最近在新浪微博上被曝光,从预览版截图启动界面来看,这款浏览器代号为“天书卷轴”,英文名为FlyFlow。最近,Mobile 2.0抢先拿到了Android 2.1平台的百度浏览器预览版测试包,鉴于此浏览器还处于襁褓之中,其前端及本地功能等“软实力”必然不如现有的UC等竞品浏览器。故而我们重点测试了其后端的“硬实力”。结果如何?
之前,看到了国外XDA主页上贴出了UC的帖子,嗯没错,是我国的UC浏览器。XDA小编给出的标题是“UC Browser, Yet Another Browser!”(UC浏览器,又一个浏览器!)。
QQ浏览器for WM已经推出好些时候了,它的推出标志着腾讯完成了它在手机浏览器领域的几大平台的布局。手机QQ浏览器目前还很不成熟,但是作为一般用户倒是可以考虑使用。最近发生的QQ和360的事件影响了很多用户,本文仅对手机QQ浏览器做评测。
最近手机浏览器市场里的动作比较大,UC和opera mini 都发布了其最新版本,令人意外的是诺基亚的OVI浏览器的搅局。诺基亚的OVI浏览器不但直接用了QQ浏览器的技术,而且同时也采用了国产浏览器常用的网站导航模式。Opera mini 5.1依旧是简单的输入网址访问为主,自定义标签为辅的做法在中国是否要失败呢?